人民论坛网评 | 让“烟火气”中的温暖持续传递
国庆中秋双节期间,从重庆荣昌到湖北赤壁,多地机关食堂打破“围墙”向社会开放,15元的四菜一汤、凭高铁票领取的免费卤鹅,这些带着“烟火气”的便民举措,让游客在味蕾满足中触摸到城市的温情。这不仅是假日“宠客”的创新实践,更是党员干部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注脚。
机关食堂向社会开放,表面是物理空间的开放,实质是执政理念的转变。过去“不对外”的机关食堂,如今成为展示城市温度的窗口,这种“拆墙”背后,是党员干部对人民公仆身份的深刻认知。荣昌区提前上线“荣e游”小程序预约,敦煌市细化就餐流线引导,这些筹备工作的细致入微,彰显了“把群众的小事当作大事来办”的治理自觉。当机关食堂的餐桌摆上群众的餐盘,政府与百姓之间的心理距离也随之缩短。“拆墙”更要“拆心墙”,党员干部要主动走出办公室,到食堂一线当好“服务员”,倾听游客对菜品的评价、对服务的建议,把群众的“餐桌反馈”当作改进工作的“风向标”。不能将开放食堂视为“临时任务”,而应借此探索常态化的民生服务新路径,比如建立“群众点单、食堂接单”的互动机制,让机关资源真正成为服务群众的“共享资产”,让“围墙”内的温暖持续照亮“围墙”外的民生。
机关食堂的便民举措,贵在“走心”而非“走秀”。荣昌卤鹅、赤壁青砖茶、敦煌驴肉黄面,这些带着地域特色的美食,让游客在就餐中感受到当地文化的底蕴,实现了“舌尖体验”与“文化感知”的双重满足。湖北黄州区委机关食堂推出15元自选套餐,既控制价格又保证品质;赤壁市免费提供中秋月饼,将节日祝福融入餐食服务。这些温馨举措让群众在细微之处感受到党员干部“以百姓心为心”的体现。党员干部要当好民生服务的“调味师”,既要“调口味”更要“调情怀”。在菜品选择上,挖掘本地特色美食资源;在服务细节上,关注老人、儿童等特殊群体需求,比如提供免费加热、儿童餐具等。要建立服务评价闭环机制,对群众反映的问题立行立改,让每一份餐食都充满“家的味道”,让游客在品味美食的同时,更能体会到“宾至如归”的温暖,真正实现“一餐饭暖一座城”。
机关食堂开放看似小事,实则是基层治理精细化的生动实践。它考验着党员干部的统筹能力:如何平衡机关用餐与群众需求,如何通过智慧平台实现精准服务;也检验着责任担当:是否能把临时举措转化为长效机制。荣昌区将“荣e游”小程序作为服务载体,不仅用于食堂预约,还整合了文旅咨询、交通引导等功能,这种以点带面的思路,正是治理创新的鲜活案例。民生服务从来不是一阵风,而是要以钉钉子精神持续发力,让短期举措沉淀为长期制度。党员干部要以食堂开放为契机,探索小切口撬动大治理的路径。要总结假日服务经验,将“食堂开放”模式延伸到更多民生领域,比如机关停车场错峰共享、文化场馆延时开放等。要运用数字化手段构建智慧民生服务体系,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更要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将民生服务融入日常、抓在经常,让“烟火气”中的温暖持续传递,以“一餐一饭”的用心,书写新时代为民服务的长效答卷。(李义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