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论坛锐评 | 科研绝不能陷入“顶刊崇拜”
“工作的价值并不取决于你的论文发表在哪个期刊上。”近日,面对《中国科学报》记者关于国内追捧顶刊风气的提问,中国科学院院士、数学家席南华这样说。
席南华院士指出,当前国内学术界在追求顶刊文章的过程中,忽视了科研工作的本质价值,在某些情况下,过于依赖这样的学术指标,反而阻碍了科学研究的健康发展。这番话直击当前我国科研评价体系的痛点,不仅是对学术异化的批判,更是对科研初心的呼唤。破除“唯顶刊论”,已成推动我国科技创新的当务之急。
一段时间以来,“顶刊崇拜”盛行,根源在于评价体系的简单化与功利化。在职称评定、项目申报、人才评选中,顶刊论文长期被奉为“硬通货”,成为决定性指标。这种“以刊评文”的做法,看似客观,实则背离科研本质。科研的价值在于原创性、突破性与知识边界的拓展,而非期刊的“光环”所能决定。正如席南华院士所言,许多里程碑式的研究,都未在顶级期刊上发表。学术价值,从不依附于发表平台。
然而,当顶刊成为唯一标准,科研人员便被迫迎合期刊偏好,追逐热点、包装形式,甚至滋生数据造假、论文工厂等乱象。公开报道显示,有个别高校重金奖励顶刊论文,也有青年学者因难产“顶刊”而陷入发展困境。这种“内卷”不仅消耗科研学者创造力,更使基础研究、冷门学科和需长期探索的项目被边缘化。
从更深层看,“唯顶刊论”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学术自信的不足与评价话语权旁落的风险。如过度推崇国际顶刊,实质上是将学术标准交予他人,削弱我国构建自主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的能力,也抑制本土期刊发展。
值得欣慰的是,改变正在发生。据《中国科学报》 报道,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采纳建议,修改了数学项目申请中强制要求标注“第一作者”“通讯作者”的相关规定,体现对学术规律的尊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造有利于基础研究的良好科研生态,建立健全科学评价体系、激励机制”“坚决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2020年,教育部、科技部印发了《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对破除论文“SCI至上”提出具体要求,推动评价回归学术本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所有这些,都为推进相关领域改革提供了坚实支撑。
破除“唯顶刊论”需依靠制度与各方协同,改革方向是要建立“重实质、重贡献、重长远”的评价机制。全面落实“代表作评价制度”,以成果创新性、学术影响力为核心标准;强化同行评议,提升专业性与权威性,避免“外行评内行”;加大对基础研究和自由探索的稳定支持,减少短期考核,为“十年磨一剑”创造空间;扶持本土优秀期刊,提升其学术影响力与话语权,构建自主、多样、健康的学术生态。
席南华院士的“批评”,不是否定学术荣誉,而是捍卫学术本质。追求和发表“顶刊论文”本身无可厚非,这是学术交流的重要途径,而问题在于,绝不能将其作为唯一标准。真正的学术尊严,源于对真理的追求、对未知的探索、对社会的贡献。有的数学家用十年攻克猜想,有的生物学家默默解析蛋白质结构,他们的价值不能仅由期刊的“影响因子”来定义。
破除“唯顶刊论”,是一场回归科研本真的思想变革,也是一次优化学术生态的系统工程,不仅需勇气与智慧,更要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协同推进。唯有如此,我国科研才能摆脱“跟跑”思维,迈向自主创新的广阔天地,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筑牢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