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人民论坛网评 | 青年科技人才的“精神接力”

幻灯片-人民论坛网评

当前,新质生产力正加快赋能千行百业,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开辟新赛道、注入新动能。这一进程不仅催生出技术革新与产业变革的广阔前景,也与广大青年的价值选择、能力提升与人生追求形成深度联结。青年所思,时代所向;青年所盼,国家所需。如何搭建起青年成长与国家发展之间的“双向奔赴”通道,如何把青年热情转化为建设科技强国的重要资源,成为精准有效做好青年科技人才工作的新命题。

越是面向未来,越要坚守初心。回望新中国科技自立自强的奋斗征程,“两弹一星”精神始终是一座不灭的灯塔,照亮自主创新的前行方向,锻造出无数以国家需求为己任、以科技攻关为担当的青年先锋。这份精神,诞生于国家最需要、环境最艰苦的年代,却穿越时空、历久弥新,成为一代又一代青年的精神高地、价值坐标和信仰支点。今天,我们要将其作为新时代青年人才培养的思想引领,将其注入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体系,让这份精神转化为催生创新动力的根本力量。

高校作为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策源地,要坚定不移把“两弹一星”精神融入教育全过程,融入育人目标的顶层设计、教学实践的全过程、制度运行的关键环节。在专业课程中注入精神内核,在价值引导中搭建认同桥梁,在制度安排中强化方向牵引,构建起从理念认知到行为转化的闭环系统。精神不是抽象的符号,而应成为青年日常学习和科研行为的有力牵引,成为推动知识生成与能力跃升的“底层操作系统”。

从“冷板凳”到“新赛道”,靠的不是简单的“换道超车”,而是在持续的现场历练与一线实践中形成突破。高校要主动打破课堂与社会之间的壁垒,把实验室的冷静思考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火热场景连接起来,让青年走进重大科研攻关的“主阵地”,深入产业链关键环节,扎根基层社会第一线,在真问题中磨出真本领,在大任务中炼出大担当。正是在这些有压、有难、有光、有热的场景中,“两弹一星”精神才会有效转化为内在认同,成为青年的人生选择。

精神引领离不开制度护航。要以更具方向性的治理体系、更具激励性的机制设计,推动“两弹一星”精神与青年成长路径高度耦合。以平台建设支撑科研探索,以容错机制鼓励大胆创新,以协同机制打通育人链条,让青年拥有更稳定的发展环境、更宽广的成长空间。把精神转化为制度逻辑,把信仰融入科研日常,青年才敢闯敢试,才能把“想做事”变成“能做事”“做成事”。

立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青年不仅要敢于向科技高峰发起冲锋,更要善于在全球舞台上讲好中国科技创新的故事。高校应在拓展国际合作中坚定文化立场,把“两弹一星”精神中蕴含的家国情怀、责任意识转化为新时代中国青年的文化底色。让世界看到,一代有骨气、有志气、有才气的中国青年正沿着前辈足迹,坚定迈上属于自己的科技新赛道。

在时代大潮中,青年始终是最敏锐的感知者、最有力的实践者、最坚定的建设者。要持续把“两弹一星”精神厚植于青年成长全过程,让理想信念教育、实践锤炼机制与新质生产力发展同频共振,引导青年在报效祖国中实现人生价值,在科技攻坚中淬炼信仰,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上挥洒青春热血、书写时代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