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论坛锐评 | “小微权力”无法“一手遮天”
同样面积、相近位置的房子,拆迁补偿款为何相差数万元?9月9日,《人民日报》刊发《追回虚报的拆迁款》一文指出,日前,湖北随州市曾都区纪委监委基层小微权力“监督一点通”平台上,某镇一名村民的投诉引起纪检监察干部的注意。
纪检监察机关通过深入走访和大数据比对分析,揭开了“行贿10万元、多获补偿20万元”的权钱交易黑幕。最终,曾都区纪委监委对与个别村干部勾结、通过虚增房屋面积捞取好处的该镇原人大主席张某采取留置措施,并以案为鉴、举一反三,全面排查征地拆迁领域违纪违法问题。
这起案情虽不复杂,但可堪称小微权力腐败的典型样本。该镇原人大主席、镇拆迁指挥部办公室原主任张某,作为一名身处基层权力链条关键节点的干部,本应是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的守护者,却沦为公共利益的“最后一公里”截留者。他与个别村干部内外勾结,利用信息差和手中职权,以虚增房屋面积的方式,将国家惠民的资金变成个人交易的筹码,在拆迁补偿这块民生“蛋糕”上大动手脚。村民王某行贿10万元,便能多得20万元补偿,这“一本万利”的交易背后,既是对公共利益的无情侵蚀,更是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践踏。
“蝇贪蚁腐”,其害如“虎”。张某等人的权力看似“微小”,却直接关系征地拆迁、惠农补贴、项目审批等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具体事务。他们的行为,蚕食的是群众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破坏的是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削弱了群众对基层治理的信任。
然而,随州这名村民的投诉,不仅为自己讨回公道,更让人们看到监督基层“小微权力”破局之道。一方面,“监督一点通”平台让群众的质疑,有了直达纪委监委的“绿色通道”。这正是现代技术赋能基层治理的生动体现。让每一个手握智能手机的群众,都可能成为反腐的“前哨”,让腐败分子时刻感受到“举头三尺有探头”的威慑,也让“小微权力”无法“一手遮天”。
另一方面,大数据分析系统所代表的科技力量,展现出较大威力。专案组采取“兵分两路”的方式展开调查,一路以“铁脚板”的传统功夫,走访村民,了解情况、收集证据;另一路借助大数据信息化平台,通过“办案大数据分析系统”,对相关人员通话记录、银行流水等信息进行分析比对。这种“传统走访+科技赋能”的模式,既保留群众路线的温度,又提升监督执纪的精准度,让隐秘的权钱交易浮出水面,增强群众对反腐败工作的信心。
对“小微权力”监管力度不足,极易滋生腐败。随州这起案件的查处,既是一个缩影,更是一面镜子。当前,随着乡村全面振兴深入推进,大量项目、资金涌入基层,既要看到发展的机遇,更要加强对“小微权力”的监管。从项目审批、资金拨付,到征地拆迁、惠农补贴,每一个环节都考验着基层干部的初心和定力。因此,我们亟须以案为鉴,举一反三,推动从“查处一案”到“治理一域”的系统性变革。
扎紧制度的“笼子”。持续完善基层“小微权力”清单制度,清晰界定每一项权力的边界、运行流程、责任主体和监督方式,让每一项权力都在阳光下运行。将“小微权力”清单从墙上的“纸”,变成干部手中的“尺”、网络上的“码”。通过流程再造,让权力运行的每一步都可溯、可查,从源头上减少暗箱操作的空间。
用好监督的“探头”。充分发挥“监督一点通”数字化监督平台的作用,并不断优化其功能,确保群众愿意用、方便用、用了有效果。整合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舆论监督等多种力量,形成全时全域的“立体监督网”。推动村务、财务公开常态化、精细化,将项目资金的来龙去脉、补贴发放的每个名额,都置于阳光之下,让监督无处不在,成为一种工作常态。
高举问责的“戒尺”。始终保持高压态势,以“零容忍”态度严惩基层腐败,对待“蝇贪蚁腐”坚持露头就打、发现一起、严惩一起,并及时通报曝光,形成强大震慑。强化“一案双查”,不仅追究直接责任,也追究相关领导和监管部门失职失察的责任,层层压实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倒逼各级干部真正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坚持以案为鉴、以案促改,确保每一笔补偿款都及时、足额发放到群众手中,每一项惠民政策都落地生根、温暖民心,让公平正义的光照亮乡村每一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