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论坛网评 | 以“小”见“大” 绘就美丽乡村新画卷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是指导新征程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行动纲领。广大党员干部作为乡村全面振兴工作的中坚力量,须深刻领会文件精神,灵活运用以“小”见“大”的工作方法,于细微处用功,在全局上发力,方能扎实推动规划蓝图转化为壮美现实,为谱写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不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以“小切口”讲好“大政策”。讲好政策是政府与公众沟通的重要桥梁,是打通党的理论传播“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手段。党员干部要善用“小切口”,把宏大政策转化为群众易于理解吸收的内容。内容需“小”但立意要深。要紧扣细微视角,善用接地气的家常话、“泥土语”,将微小主题、平实语言、生动案例作为宣讲工作的关键词,避免“大水漫灌”。通过讲述群众齐心协力干事创业的奋斗故事、乡村振兴先进集体和个人事迹,推动理论政策、社会热点与群众关切进一步交织共鸣。场景要“小”但温度要足。积极在农家板凳会、院坝会、主题“村晚”等贴近群众的场合,开展互动式、体验式宣讲。阵地宜“小”但效用要大。充分依托农家书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场所,开展理论政策宣讲,切实发挥“小阵地”润物细无声的“大作用”,真正助力党的创新理论和政策方针“飞入寻常百姓家”。
以“小产业”撬动“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广大党员干部要聚焦乡村产业发展,带领群众增收致富。需深挖“小”资源孕育大潜力。坚持广泛开展调研,充分联系群众,立足实际、审慎决策,发挥乡村特色禀赋,科学规划小而美、专而精的特色产业路径。善育“小”产业激活大动能。要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市场参与,通过党建引领、联农带农、科技赋能等方式,探索打造集农事体验、观光旅游、科技研学为一体的新业态,推动小产业做优做强、纵深发展。最终依托“大”产业促长远。培育壮大产业绝非终点,更需精雕细琢、行稳致远。要精准实施“一村一品”策略,量身定制产业成长路径,提供覆盖“育、管、销”的全周期服务。更要善用各方资源,不断深挖品牌价值潜能,为特色产业接续发展、优化升级注入持久活力,筑牢乡村长远发展的根基。
以“小举措”凝聚“大能量”。“致广大而尽精微”。广大党员干部要聚焦群众身边的关键“小事”,以务实“小举措”提升治理效度、加码民生温度、夯实幸福厚度,汇聚起推动乡村蝶变的磅礴力量。要坚持以绣花功夫织就幸福生活。用好用活“四下基层”的方式方法,深入田间地头、集市卖场、农家院落,在与群众拉家常中精准“打捞”急难愁盼,清单式管理,靶向施策。坚持于细微处传递组织温度。结合志愿服务、爱心义诊等暖心惠民举措,展现为民情怀。坚持以实干回应群众期盼。主动化解潜在需求,高效解决具体诉求,把每一次政策咨询、诉求办理都转化为联结党心民心的纽带,用“民之所盼,我必行之”的实际行动,在乡村全面振兴答卷上写下温暖注脚,汇聚起共建美丽乡村、共享幸福生活的强大合力。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把握以“小”见“大”的工作方法,要求广大党员干部既要有精雕细琢的耐心,也要有胸怀全局的视野。唯有如此,方能一步步将规划擘画的“大蓝图”,细致转化为可观可感、可触可及的“小幸福”,在广袤大地上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的壮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