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建好蓄水池 帮带促成长

本报乌恰讯 (通讯员 段春光)近日,在新疆乌恰县黑孜苇乡,万亩高标准农田里的高原水果玉米迎来丰收,40多名村级后备力量协同村“两委”干部,投身助农采收玉米工作,农田里一片繁忙景象。

近些年来,聚焦村干部队伍素质不够强、来源不宽等突出问题,乌恰县大力开展村党组织带头人后备力量培育储备行动,健全“选优、育强、用好”闭环链条,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实支撑。

按照主动寻访掌握一批、公开招募吸引一批、部门联动筛查一批方式,建立村级后备力量库,掌握致富带头人、返乡大学毕业生、退役军人等六类人员情况,通过线下开展联谊座谈、线上发布招募令等方式,吸引外出务工乡友、留乡优秀青年等520余人参与线上线下活动。严格“乡镇考察推荐、县级部门资格联审、党委组织部门研究确定”选拔程序,对后备力量人选库年龄、学历、工作经历等情况进行综合比对,采取集体座谈、个别谈话、走访群众等方式,进行实地核查,确保好中选优、优中选强。建立“联审联查”机制,每季度会同纪委监委、公安、信访等部门,联动开展1次负面情形审查,联合乡镇党委,完成1次深入考察,对政治素质差、能力本领不足、存在负面情形等影响使用的人选,及时清退出库。经层层研判审查,目前全县共储备村级后备力量196人。

依托县委党校、戈壁产业基地等本土教育资源,开设集体经济、经营管理、农机农技等8类实操课程,采取“课堂讲授+现场研学”方式,开展分类分批培训,组织85名后备力量参加学历提升计划,有效提升综合素养。建立“3+1”帮带培养机制,每名后备力量由1名乡镇班子成员、1名村干部及1名驻村干部结对帮带,细化理论水平提升、乡村产业建设、村情民意收集、矛盾纠纷化解等具体内容,手把手传经验、教方法。统筹用好东西部协作、省内对口帮扶等资源,紧扣产业经营、基层治理、为民服务等发展需要累计选派38名村级后备力量到发达地区跟班学习。采取“集中跟岗+针对弱项提能”方式,遴选56名后备力量到乡镇党建办公室、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践锻炼,鼓励后备力量常态参与村“两委”日常事务处理、重大项目建设、防灾减灾等工作,在一线解决群众诉求,在一线历练成长。

加强村级后备力量跟踪管理,明确备案管理、实践锻炼、考核评议等10项具体措施,推行“一人一档”专项管理,结合档案纪实及现实表现逐一精准“画像”,为激励保障、考核奖惩等提供参考。推行“双述双评”机制,每年组织后备力量向村党组织和乡镇党委述职,重点对学习锻炼、工作参与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价,按照骨干型、潜力型、调整型设置考核等次,对评为“调整型”且2个月内无明显起色的及时调整出库。对政治素养过硬、工作能力突出、日常表现优秀的后备力量及时使用,推动55名优秀后备力量进入村“两委”班子,其中14名担任村党组织书记,有效激活村干部队伍“一池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