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论坛网评 | “两山”理念何以焕发持久生命力?
生态兴则文明兴,建设生态文明,不仅是人民福祉的根基,更是民族未来的命脉。二十年前,在之江岸边的浙江安吉余村,一粒思想的种子破土而生——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余村调研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充满前瞻性的理念。这场跨越时空的“美丽接力”,何以生生不息?答案,深藏于理论的真理光芒,更在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的伟大实践中,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点亮了崭新灯塔。
“两山”理念的生命力,就在于要把绿水青山源源不断转化为人民的金山银山,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老百姓的幸福靠山。从浙江“千万工程”的田园诗意,到雄安新区“先植绿后建城”的远见卓识;从云南亚洲象“北上南归”的温情漫步,到长江江豚重现的欢腾舞姿……这些鲜活案例,无不诉说着山水林田的华丽蜕变:清新的空气,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奢望,而是健康生产力的汩汩源泉;葱郁的森林,褪去荒芜的外衣,化身碳汇储备的绿色宝库;潺潺的溪流,挣脱污染的束缚,奔涌成永续竞争力的生命动脉。这一认知的跃迁,如春风化雨,将蓝天净土、鸟语花香锚定为美好生活的刚需。
理论的落地生根,需要制度沃土的深情滋养。在法治的刚性守护下,生态保护红线如大地的血脉,贯通山河,长江黄河的专项立法筑起司法长城,以铁律守住“不以牺牲换增长”的生命底线。机制创新如活水涌动:河长制林长制将责任压实到田间地头,生态补偿机制让守护者收获金山银山的馈赠。更令人振奋的是技术赋能的治理变革:卫星遥感织就生态天网,智慧云平台实时调配资源等,让发展与保护的琴弦奏响和谐交响曲。
当生态文明从文件走进生活,一场壮阔实践席卷神州:垃圾分类写入村规民约,成为守护家园的誓言;民间河长巡护千里水系,化身碧水的忠诚骑士;低碳生活融入衣食住行,化作日常的绿色呼吸。此时,人民不再是环保的旁观者,而是生态价值的创造者与共享者,让“两山”理念在实践的熔炉中淬炼出永恒生机。
从安吉余村的星星之火,到今日美丽中国的璀璨星河,美丽中国的画卷正徐徐铺展。愿我们携手同行,让这幅画卷在人类文明的星空下绽放更加绚烂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