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实践】以红色资源赋能新时代思政课铸魂育人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铸魂育人的主渠道,肩负着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红色资源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物质载体,承载着国家历史、民族记忆,具有历史的鲜活性、现实的生动性以及深厚的理论内涵,是弘扬红色精神、传播红色文化、赓续红色血脉的有效载体。充分发挥红色资源的育人功能已成为新时代思政课铸魂育人的重要课题。
深耕思政主阵地:以红色资源为内核,筑牢铸魂育人根基。思政课以培养时代新人的使命担当为课程目标,作为红色文化传播的主渠道,肩负着“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的重要使命。红色资源如同一座精神宝库,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爱国情怀,是传承革命精神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一是将红色资源系统融入思政课程体系。在思政课实际教学中,传统思政课堂是最主要的授课形式。红色资源是具有独特文化价值的教育载体,要通过提炼精神内核、挖掘教材关联素材,构建贯穿课堂教学全过程的红色育人链条,有利于提高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提升教学效果。二是要实现历史资源向教学素材的转化。深入挖掘与教学目标相关的红色故事,将其开发为与教材内容高度契合的教学案例。以微观叙事讲好红色故事背后的情感价值,与学生建立情感链接,有利于提升教学感染力。三是将传统叙事向青年话语转化。课堂教学引入丰富的红色主题沉浸式教学,以交互式互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作用,将情感链接转化为情感认同。课堂教学引入“弹幕提问”实时互动,如“假如历史人物也有朋友圈”;将红色精神与时代议题结合,如以“航天梦”对接革命理想;以角色扮演沉浸式展现红色历史故事,如创新红色剧本情景演绎。鼓励学生创作红色微电影、红色故事漫画等作品,让学生在生动的红色主题活动中感受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拓展思政大课堂:以红色资源为载体,拓展铸魂育人实践。红色资源是思政课的重要教学资源。在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背景下,要注重开展实地参观红色场馆和革命历史遗址的实践活动,办好“行走的思政课”。一是要广泛建立红色教育实践基地。通过有效整合地方红色教育资源,充分挖掘地方红色资源素材,打造精品实践教学基地。二是要深入开发符合育人目标的红色实践课程。突出红色文化价值引领,开展体验式、沉浸式、互动式教学,在红色场馆中充分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将虚拟教学和现场教学相结合,生动展示红色文化内涵,提高学生参与度、情感认同度,切实提升育人实效。三是要创新开展红色主题社会实践活动。整合教学内容与红色资源、融合现场教学和深度体验,组织实地参观考察、深入调研、访谈交流等方式的红色教育基地主题研学。鼓励学生参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景区、红色场馆的志愿服务工作,如讲解、导览、活动策划等。通过真切地感受红色遗址、讲述革命人物故事等,引导学生深入探索红色资源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打造思政云课堂:以数字化红色资源,创新铸魂育人形态。结合时代新人的成长特点和教育规律,利用技术创新与资源整合,探索红色文化和科技融合机制,丰富红色资源的呈现方式,将科技优势转化为育人新形态。一是构建红色资源数字化供给矩阵。“网络原住民”“00后”学生以其特有的认知习惯、思维方式、行为特点,更青睐多元、实时、动态的数字化红色资源平台。数字化红色资源不仅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给学生提供喜闻乐见的学习形式,还能让学生利用新兴技术将地方红色资源转化为数字化原创作品和新媒体作品,深度融入其日常生活学习,提升红色资源育人过程中的互动性与体验感。利用新媒体平台通过短视频、微电影等载体传播红色育人作品,引发青少年的文化认同,进而增强其责任担当意识。二是充分应用红色文化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运用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等前沿技术手段,在现实场景中叠加展示红色历史信息和多媒体内容,实现历史情景重构的多维互动。例如,借助VR技术开展“重走长征路”活动,为学生提供沉浸式学习体验,增强历史体验的真实感。三是推动人工智能与红色文化传承的深度融合。跨媒介教学可根据教学需求匹配数字化教学资源。例如,对虚拟中共一大会址进行多模态交互设计,以助力党史学习;AI驱动的互动长卷实现跨时空对话功能,展开与历史人物的模拟对话。新技术手段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育人方法的创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作者:谭娜娜,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商业大学基地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