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五年规划是这样编制实施的
用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种重要方式。科学编制并有效实施国家发展规划,有利于保持国家战略连续性稳定性,集中力量办大事,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编制中长期发展规划,不是中国特有的,但是长期坚持下来并取得巨大成功,这在全世界是绝无仅有的。五年规划作为指导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其研究编制、依法颁布和实施保障有一套严谨规范的流程。
研究编制过程必须经过多方参与、科学论证。始终坚持“开门编规划”,注重把顶层设计和问计于民统一起来。国家五年规划的编制是一个集思广益、科学决策的过程,通常历时2-3年,主要包括以下环节:一是前期研究。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各部门、地方政府及科研机构,开展重大问题研究(如经济增长潜力、产业升级、民生保障等),形成前期研究报告,为规划编制奠定基础。二是框架起草。基于前期研究,形成规划基本思路,经党中央审议后,启动规划草案编制。期间会广泛征求地方、部门、专家及社会公众意见(如通过网络征集民意)。三是衔接协调。规划需与国家重大战略、区域规划、专项规划等衔接,确保目标一致;同时对接国际环境,兼顾对外开放需求。四是党中央审定。规划草案经国务院讨论后,报党中央审议(如召开中央全会审议),最终形成并提交全国人大的审议稿。
五年规划通过法定程序依法颁布成为国家意志。五年规划编制实施的历程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将党的主张切实转化为国家意志和全社会共同行动,将党的领导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确保规划目标任务落地见效。一是必须经过全国人大审议批准。五年规划草案由国务院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全国人大经过分组讨论、提出具体修改意见,最终定稿表决通过,使其具有法律效力。二是正式公布实施。经全国人大批准后,规划以国务院文件形式正式公布,成为指导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法定依据。
实施保障是确保目标落地的有效机制。国家五年规划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一是分解落实责任。国务院将规划目标任务分解到各部门、各地方,明确责任主体和完成时限,形成“规划—年度计划—具体政策”的实施链条。二是强化政策支撑。通过财政、金融、产业等政策工具,保障规划重点任务(如重大项目、民生工程)落地。例如,对科技创新领域加大财政投入。三是坚持动态监测评估。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建立监测评估机制,定期跟踪规划实施进展,发布年度评估报告。若遇重大变化(如疫情、国际局势突变等),会启动中期评估,必要时按程序调整规划目标。四是落实监督考核。全国人大常委会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开展专项执法检查;地方政府将规划完成情况纳入政绩考核,确保责任落实。
通过以上流程,中国的五年规划既体现了国家战略意图,又通过法定程序和实施机制确保可操作性,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重要治理工具。(作者:杨宜勇,中宏观察家、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高级顾问、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与价格研究所原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