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人民论坛网评 | 基础科学为什么在中国“升温”

幻灯片-人民论坛网评

7月25日,为期13天的2025国际基础科学大会在北京雁栖湖应用数学研究院闭幕。本届大会汇聚了来自全球的近千名顶尖科学家、知名学者以及高校师生,共举办了500余场大会报告、专题学术会议及卫星会议,还吸引了国内外百余所中学的近千名中学生参与。

面对投入大、周期长、回报慢的基础科学,是追求短期绩效,还是展现战略定力、持续加码,是一个艰难但关键的抉择。近年来,不论是部分欧美国家在基础科学领域内对于科研资金投入的削减,还是相关研究人员的纷纷转行,都表明基础科学的研究正在经历低谷期,甚至正在全球范围内逐步“遇冷”。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长期以来基础科学研究相对薄弱的中国,正在持续加大对于基础科学的投入,并提供稳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为其保驾护航。基础科学在全球的“遇冷”与在中国的“升温”,展现了中国对于人类未来科学发展方向的战略判断与独到眼光,中国正在为全球基础科学研究的更新和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基础科学以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生物学、地质学等为代表,是研究自然界最基本的物质结构、运动规律和相互作用的科学,是所有自然科学的基础,基础科学的研究成果为应用科学和技术发展提供了最为重要的理论支撑。作为人类一切科技成果的基石,基础科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人类文明史上的几次技术革命,都离不开相关基础科学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但是,基础科学具有“慢产出”“远收益”等特点,在基础科学研究上取得成果并非易事,许多研究者往往需要耗费十几年乃至几十年的心血,才能在某一研究方向上前进一小步。正是基于这些原因,基础科学不仅在发展中国家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甚至在老牌基础研究强国中,其优先级也在下降,基础科学研究的衰落趋势引发了科学界的普遍担忧。

诚然,如果我们单纯以功利主义的视角看待基础科学,只是一味地追求短期绩效,那么基础科学似乎确实应该被抛弃,但是这种狭隘的看法无疑将扼杀人类实现科技突破的各种可能性。试想,如果没有量子力学揭示电子、光子等微观粒子的运动规律,并作为半导体技术的理论基础,今天的晶体管、芯片、智能手机、计算机等可能都不会出现;如果没有热力学与统计力学作为理论基础,内燃机、空调、冰箱等日常使用的电器也就无法发挥其功能;如果没有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发展,抗生素的应用和疫苗的研发也就无从谈起;如果没有经典力学的理论突破,也就没有今天火箭发射、卫星入轨、载人航天和月球探测等壮举……追求短期绩效的功利主义视角在回避开展基础科学难处的同时,也从根本上忽视了基础科学对人类实现重大科技突破的支撑性作用。

中国在基础科学全球“遇冷”时选择“加码”研究,是坚持长期主义、久久为功之举,体现了中国迎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定力和战略信心。我们投资基础科学,本质上是在投资未来。中国选择超越短期功利主义的狭隘视野,为全球基础科学的发展注入新的动能,表明中国在促进人类科技事业进步中的使命和担当。

从实践方面来看,中国过去几十年对于基础科学研究的坚守所取得的成果正在显现,我们实现了高铁、5G等领域的重大突破,也在量子通信、基础材料等前沿方向不断取得进展。这些成果的取得都离不开国家为基础科学研究的开展提供的由资金、平台和机制所构建起的全链条支持体系。

对于基础科学的长期坚守,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文明厚度与历史视野,体现了一个民族面对未来的沉稳心态与强劲信心。在基础科学研究中,唯有坚持长期主义、久久为功,方能守得云开见月明,为人类科技事业的进步与再突破贡献中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