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论坛锐评 | 中药饮片保质期,怎么看
根据国家药监局发布的《中药饮片标签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保质期的标注自2025年8月1日起施行。《规定》提出,中药饮片的内、外标签应当标注产品属性、品名、规格、药材产地、生产企业、产品批号、生产日期、装量、保质期、执行标准等内容。其中,中药饮片的保质期由中药饮片生产企业自主研究确定,相关施行日之前使用原有的包装、标签生产上市的中药饮片,可以继续销售、流通至使用完为止。
对于这一政策,我们须辩证看待,既要看到相关规定对保障中药饮片质量的促进作用,也要充分认识到《规定》的实施对中药行业发展带来的挑战。
从传统用药观念看,人们普遍认为“中药无保质期”,如陈皮、半夏等药材更是“越陈越好”。实际上,这种认知与现代消费理念形成微妙差异。伴随民众健康意识的提升,人们对“成份”“保质期”等药品信息的透明度、规范性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用药经验需要与现代安全标准相融合,这是消费理念进步的必然体现。
从政策初衷看,规范是行业的生命线,直接关系药品安全,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这次明确保质期要求,正是以规范促质量、以标准护安全的重要举措,推动中药行业从“经验传承”向“科学规范”转型。
然而,中医药具有独特的理论基础、思维方式和实践方法。尤其是中药,成分组成复杂,作用机制繁复,如果单纯以西方的理论和标准,来限制和评价中药的质量,将出现对中医药独特价值的消解。
《中药饮片保质期研究确定技术指导原则(试行)》中,虽然将“坚持将传统经验与现代技术方法相结合”“围绕主要影响因素,分类别、分情形确定保质期”,作为中药饮片保质期研究的基本原则和要求,但在具体实践中,做好传统经验与现代技术的“融合文章”,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系统研究,构建覆盖不同品种、不同储存条件的全链条质量评价体系。有的企业有可能出于成本考量,在保质期研究上浅尝辄止,将标注流于形式。其最终结果便是给形态各异、效用有别的中药饮片统一划定保质期,看似“整齐划一”,实则可能掩盖中药复杂多变的特性,让一些原本可继续发挥药效的饮片提前“下岗”,造成资源浪费,也让保质期这一保障药品安全的“生命线”形同虚设,损害群众用药安全。
推动中药饮片保质期标注的落地实施,需要政府、企业、社会三方形成合力,从政策扶持、技术攻关、认知引导等维度,共同精准发力,推动行业升级。
政府应做好精准化“护航”,制定相关扶持政策,搭建跨部门协调机制,组织科研力量攻克饮片特性研究、保质期测定等技术难题,减轻中药企业研发负担,引导行业有序推进标注工作。
企业应打破“传统=无标准”的思维定势,主动投入研发,将中药传统炮制经验与现代检测技术相结合,探索不同饮片的保质期确定方法,让保质期标注既符合规范要求,又彰显中药特色。
社会应强化多样化引导,通过媒体平台加大科普力度,引导消费者正确认识中药饮片保质期的重要性和意义。同时,引导消费者通过合理反馈传递需求,倒逼行业不断优化标准,形成“需求反馈—标准完善”的良性循环。
面对中药行业新变局,唯有让政府的政策引领、企业的转型决心、社会的参与活力同向同行、形成共振,才能推动中药行业在规范中找准自身坐标,以科学标准、最优品质守护“中药香”,实现中药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